当前位置:首页 > 公司动态公司动态
为中小企业发展营造绿色环境
更新时间:2015-08-27 16:53:51  |  点击次数:5939次
应当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问题仍然不少。如市场竞争不够充分,投资仍有很多限制,进入门槛较高,企业税赋较重,融资困难,专业协作不够发展,企业管理和技术水平低,

    经济效益不理想,等等。不难看出,以上问题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外部发展环境的障碍;二是中小企业本身的缺陷。这两个方面相比之下,前者是主要的,因为中小企业是一个整体,其中良莠并存,而外部环境(也可以说是体制)障碍使得能够发展的好企业不能很快发展起来,而该淘汰的企业不能很快淘汰。同时,环境限制不利于创业的开展,从而不利于增加就业。

    我国最丰富的资源就是劳动力,这一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实现十六大提出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至关重要。我国仅大陆就有13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0%以上,而且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每年都新增1000多万劳动力。开发利用劳动力的意义不仅在于发展经济,还在于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基础上的社会稳定。目前我国城镇有大批下岗人员,加上新增劳动人口,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而增加就业,也就是开发利用劳动力资源的根本途径就是大力发展中小企业。特别是要像浙江、江苏、广东等地那样,通过发展中小企业,转移大批农业劳动力,提高农民的工业参与率。我国农民占人口比较大,存在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只有大量发展非农产业的中小企业,才能迅速转移剩余农业人口,提高农民收入。

    所以,营造绿色环境,推动中小企业发展,是当前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这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这里只提出两个带关联性的问题。

    一、贯彻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

    2003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小企业促进法》,是我国第一部关于中小企业的专门法律,使我国政府对中小企业管理有了法律依据。《中小企业促进法》中提出的资金支持、创业扶持、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社会服务等问题,都是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所以,要促进我国中小企业更快发展,必须贯彻落实该法。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就是要按照该法附则中的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可以根据本地中小企业发展的情况,制定有关的实施办法”。认真地阅读《中小企业促进法》就会发现,该法在条文规定上比较灵活,这就给各地贯彻落实留有余地。因为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情况差异很大,不可能做统一规定。因而,各地应当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有关的实施办法就成为必要,没有实施办法《中小企业促进法》就无法贯彻落实。

    根据我国的实际,贯彻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要和深化改革结合进来,除应落实法律规定外,还要解决涉及体制、政策等深层次问题。

    第一,深化金融市场改革。中小企业融资难,难在哪里?根本原因是金融市场不健全,企业融资渠道单一,主要是通过银行间接融资。在金融市场发达的国家,中小企业从银行间接融资只是一少部分,大部分是通过“二板市场” 直接融资、创业投资机构融资、各种基金会融资、社会相互转借,以及风险投资等。此外,我国银行结构也不合理,缺乏足够多的小银行,特别是缺少民间小银行。中小企业的特点是所需资本量小,只有小银行才能与其相适应;小银行也因自己资本量小而将中小企业作为服务对象。大银行则相反,大银行因其资本雄厚而选择所需资本量大的大企业作为服务对象。由于大银行不了解中小企业,所以即使迫于形势的压力而意欲为中小企业服务,可是一进入中小企业圈内,两眼一抹黑,不知所措,看谁都有信用问题,因而举棋不定,有款也贷不下去。这就是银行结构不合理带来的问题。这也因应了一句俗话,即“大人和大人玩,小孩和小孩玩”,才能玩到一块,才能玩得好。

    第二,改革审批制度。我国行政性审批太多、太滥,妨碍了中小企业灵活经营优势的发挥。市场是瞬息万变的,中小企业即使有了市场需求的项目,但要办很多手续,跑很多单位,盖很多公章,等行政性的审批手续办完,市场机会已经失去了。而且,有些领域根本就不允许中小企业进入,特别是不允许私营个体企业进入,有些允许外商进入的行业也不允许私营个体企业进入。其中包括民间兴办银行,外资银行在中国已经有几十家了,但中国民间兴办银行目前还是禁区。据有关资料,全国约有80余个行业,允许外商进入已达60余个,而允许私营个体企业进入的只有40余个。所以,行政性审批制度改革的方向应当是,一方面要简化中小企业进入的审批手续;另一方面放宽中小企业进入的领域,特别要放宽私营个体企业经营范围。目前世界上,有的国家对微型企业和小企业已经不需要任何批准手续就可以营业,包括工商管理也是先开业后补办手续。

    第三,改革土地管理制度,形成土地市场。土地作为生产要素,理应有市场,并由市场进行资源配置。可是我国根本就不存在土地市场,造土地流转无序,也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大损失。特别是作为土地所有者和主人的农民,不能从土地的流转中得到利益,侵害了农民的权益。在我国,大量需要从事中小企业的是农民,没有农民的大量转移,不利于促进我国全面小康建设的更快发展。按照一般规律,农民从事二三产业要有一定的资本,土地流转就是农民取得脱农最初资本的来源。没有土地市场也不利于农业集约化经营。所以要改革土地管理制度,从虚拟的土地集体所有的桎梏下解脱出来,形成农民土地的实有制。这是国民经济发展带有全局性的一大问题之一,应当解决。

    第四,重新放开粮食市场。粮食市场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放开了,可是后来又走了回头路,搞封闭运行,由国有粮食企业统购统销。这样一来,出现了农民卖粮难,国家财政负担大为增加。与此同时,阻碍了一些中小粮油加工、食品等企业的发展,特别是限制了私营个体企业的发展。为了不过多损害种粮农民的利益,国家可以采取储备的方式,调节粮食市场价格。这样,不仅不会加大财政负担,也有利于大批中小粮油加工、食品工业的发展,有利于实现农业产业化、有利于粮食的转化。

    第五,改革产品进出口管理体制。在产品进出口管理方面,绝大部分企业没有外贸自营销售权,阻碍了中小企业走向世界市场。中小企业将自己的产品卖给国内客户和国外客户没有什么两样,完全不必要取得政府允许的外贸经营权。中国加入WTO后,促使中国经济在形式上向全球一体化前进了一步,但由于严格的出口审批,加之外贸管理体制改革进展不大,限制了中国经济实质上融入世界市场的步伐。中国融入世界市场的标志,应当是众多的中小企业能够自主自如地开展国际贸易,少数大企业融入世界市场没有代表性。为使众多的中小企业尽快融入世界市场,应当改革对外贸易审批制为登记制。

    第六,改革中小企业过高的进入门槛。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进入的门槛还是过高,动不动就要几十万元的注册资金,还要有相关的技术人员,专业财务人员等。应当放宽条件,鼓励人们创业,实现自主就业。目前世界上即使是一些发达国家,也没有对开办中小企业这样高的条件。例如在美国尤他洲,只要20美元注册资金、个人相关证件,三分钟内就能够登记一个企业。也正因为如此,吸引很多资金和人才,使尤他洲近20多年来经济发展很快,由一个原来居美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靠后的洲,发展为较先进的洲。在我国,浙江省改革开放前经济水平在全国处于中等偏下,改革开放初期,针对农民缺乏资金的现实,政府允许农民摆个体摊位、走乡串户“鸡毛换糖”、搞家庭作坊等,如今中小企业遍地开花,不少中小企业发展成为大企业,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富民强省。

    第七,转换政府职能。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政府职能应从运动员转换为裁判员,从直接干预企业从事经营管理转换为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从执行日常管理中的琐事转变为从事于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制定、市场规则和政策监督、引导经济发展方向等,从而实现由大政府、小社会向大社会、小政府转变,体现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做到这一点必须有完善的法律制度,政府要依法行政;不能依法行政的,法律监督部门要严厉质询,严重违犯法律的要受到弹劾,直至依法制裁。政府权力无限延伸,似乎什么都能干,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也阻碍了中小企业的振兴。

    第八,和上一个问题相联系的是,要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的民间组织。随着政府职能的转换,有些业务将由中小企业的民间组织执行。所在,建立健全民间组织的也是政府转换职能的前提之一。中小企业应当有独立的民间组织,这是不能由其他民间组织所代替的,因为中小企业有共同的特点、利益和要求。中小企业民间组织的建立状况,以及是否能够独立开展工作,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标志之一。我国目前中小企业民间组织不健全,少数现有的组织多是由政府机构改革转变而来的,一方面不能独立开展工作,另一方面不适应市场化要求。

    第九,发展服务市场。所谓服务市场,是指为中小企业提供各种服务的社会关系,它是中小企业文化环境的组成部分。这里说的服务是狭义的,广义的服务包括法律法规、行政管理、司法等。狭义的服务实际上是围绕着企业经营管理的具体业务展开的,例如融资、财务、营销、人才培训、客户资源管理、物资配送、广告宣传、产品设计等。从事这些服务的也几乎都是中小企业,所以要以优惠政策促进这些企业的发展。同时要推行规范服务,诚信服务,优质服务,使服务市场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助推器。

    第十,切实减轻中小企业负担。对于中小企业负担,目前形成了反向运动,即发展得比较好的地方反而负担较轻,越是后进的地方中小企业负担越重。浙江省有些地方早已实行税金以外的零收费。本来,后进地区应当通过减轻负担吸引资金和人才,但恰恰这些地方为了弥补财政不足,税金以外的收费较多。形成收费越多越不利于企业发展,越不发展就收的越多这样的恶性循环。这些地方要有长远观念,通过促进发展涵养税源。同时,中小企业应当运用法律,向乱摊派、乱收费作斗争。例如,在北京的中关村就难以实行乱摊派、乱收费,原因是受到企业的坚决抵制。

    二、不同区域中小企业产业定位与发展战略的分类指导

    (一)不同区域的产业定位

    中小企业发展的产业定位首先要着眼于不同区域中小企业目前的产业结构变化趋势。

    首先,目前我国东部地区中小企业产业结构转换升级较快。东部地区中小企业主要致力于发展高科技产业和两高一低产品(即高技术起点、高附加值、低能源或原材料消耗)。产业结构已从劳动密集型为主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为主的方向转化。而西部地区中小企业目前则主要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

    其次,东部地区中小企业大部分已进入集体产权改革的制度创新时期,新的产权制度、经营者激励约束制度和新的政企关系初见端倪,从而为东部中小企业新一轮增长打下了制度基础。而目前西部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受制于区域内人才、资金的短缺和观念意识的保守,多元化产权的主体严重缺位,因而在中小企业的财产制度上以及经营管理机制上,保留着传统的形式,成为制约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因此,西部地区要巧借区位优势,学会错位发展,提高竞争力,进而承接东部的产业转移。西部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就全国发展格局看,当东部许多企业已经或正在做强做大,在许多行业建立了“霸主”地位。西部虽然具有后发优势,但很难攻破。另外,从目前市场看,消费者的市场集中度越来越密集,对于某一产品的消费几乎集中到了3-5个品牌。在这样的市场竞争、整合过程中,与西部相比,东部已先行一步,具备了资本、技术、品牌、网络和区位优势,如果西部在此时提出和东部一样的做大做强的口号,显然处于劣势,所以西部要扬短避长,把企业做得小而专、小而强、小而精。

    更重要的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许多跨国公司进入中国,总是把东部企业作为首选,比如汽车、啤酒、高新技术等,很少光顾西部企业。因为,东部的大企业较之跨国公司是小企业,所以在此情形下,西部企业与大企业相比落差更大。基于此,西部中小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就要清醒地认识到,在东部已快一步时,再加上跨国公司的一臂之力,西部企业不可能和东部在同一平台上进行竞争,所以西部中小企业就要退而求其次,把企业做小,因为有这样的机遇和空间。目前东部的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是要做大、做强,否则将会被“吃”掉。因为它做小就面临无力承担资源和成本的提高造成的困难,这就是东部中小企业做小所面临的瓶颈问题,而这又正是西部中小企业所具备的条件。另外,东部对国外的中小企业关注不够。所以,正是由于东部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瓶颈和国外中小跨国公司在东部的错位,就为西部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空间和机遇。西部中小企业就可以借此良好机遇,承接到东部经济和国际经济发展的产业链中,完成东西部产业的耦合,实现东西部经济一体化。西部企业在管理、技术、企业家的素质等方面问题也将在合作中得以改变。

    西部的中小企业在寻求发展,做“小”的过程中,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战略和思想。以准确的市场定位和先进的管理理念,执行企业发展战略。

    因此,东西部中小企业的发展的总体战略思路应当是:在积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促进国有和集体企业的改革和转制,积极鼓励和扶持以转移农村劳动力为主的乡镇企业的发展,积极促进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专业化分工体系的形成,鼓励技术密集型和新型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的同时,东部地区中小企业应以发展技术层次较高的产业和第三产业为重点,而西部地区则应积极促进劳动密集型、环保型和资源综合利用型产业的发展。

    (二)发展地方特色经济

    产业定位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从产品技术性能看,每一项里都既包含着劳动密集型产品,又包含着资本密集产品和技术密集产品。与此相对应,从生产过程的技术手段看,既包含着以体力为主的手工操作,又包含着半机械化、机械化操作,还包含自动化生产过程。因而,选择的余地非常大。事实上,就这些投资领域而言,有的曾经投资过,但失败了;有的还在经营,其中经营效益也有差别。那么问题在哪里呢?这就是运作。

    运作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需要政府与企业两个层面互动。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凡中小企业发展得比较好的地方,与起步时的产业选择很有关系。一般来说,在长期的经济活动中,各地都涌现出一批“能人”,或者在经营上有办法,或者在技术上有专长,而这些“能人”在当地利用现有资源或市场,或经商或开办工厂,以至于形成当地特有的传统产品。改革开放以来,凡能从当地传统产品做起,一般都比较成功。总结他们的经验,有如下几条重要原则。

    l、坚持因地制宜

    发展特色经济,要坚持因地制宜,发挥资源优势和区域比较优势。各地应根据当地的地理、气候、资源、技术等条件,合理选择本地区的主导产业。要分析本地与其他地区的资源差异,发挥区域比较优势。适合搞什么项目就搞什么项目。要扬长避短,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农业大县,要搞农业产业化,种养加、或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或粮油加工,畜禽加工,农副产品加工或林果产品加工等。要从实际出发选择龙头产业,发挥特色,合理安排基地和配套项目。有的地方利用相对好的交通、市场、技术、信息、资金等条件,发展高附加值农副精加工产品,以商促工,以工带农,以商活农,效果很好。不要小看身边的资源,要充分挖掘利用本地的特色资源,因为其蕴含着巨大的财富,往日也许不值钱的东西,往往和市场的盲点、空隙相结合,经加工后能卖个好价钱,甚至能形成大产业。位于长白山心腹地带白山市,这里“九山半水半分田”,过去工作的着重点放到了“半分田”上忽视了“九山”优势,现在通过认识地情,认识到该吃资源饭,打特色牌,最大限度地让农民从狭谷中突围出来,从单一的粮食生产上转移出来。该市全面实施山林改革与综合开发,向大森林生态系统的广度和深度进军,全力建设生态效益型特色农业,建立了野山参开发保护基地、食用菌生产基地、中药材繁育基地、山野菜保护开发基地,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果。几乎没有工业基础的宁夏海原县,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十年九旱,世世代代靠天吃饭,种粮不行,就改为种草,发展规模草产业,从1998年开始,全县规模种植苜蓿已达20万亩,苜蓿种植业的快速发展,给农民带来了可观的收人,带动了畜牧业发展,还保护了生态。有的地方虽主导产业不明显.但种养加都有,商贸带动齐发展,形成了综合特色,也是一条好路子。有的地方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发展旅游业,也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有的地方虽然人多土地少,自然资源少,但利用自己和大城市、大厂靠近的优势,“攀高亲”“靠大树”,为大企业配套服务,走上了坦途。有的地方则是在原有工业基础通过优化工业结构,培育工业经济支柱,加强技改,上规模、创名牌,形成传统优势产业。有的地方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密集,知识、技术、人才密集,适宜于科技园区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则大力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开发高新技术产品,使“知识资本”创造出巨大效益。

    2、坚持经济效益原则

    发展地方特色经济,速度是重要的,但不能单纯追求速度.而把发展与提高经济素质相结合。所谓提高素质,一是产品结构要合理,要对路适销,能适应市场需求,产品有市场,竞争有优势。二是要努力提高产品质量。经济效益寓于产品质最之中。特别是在市场疲软的形势下,要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以质量求生存,求效益。三是严格比较投入产出关系,用较少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生产出比较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要在扭转消耗、提高效率上做文章。四是不断推进技术进步,强化技术创新。五是优化当地资源配置,把资源配置到效益好的企业中去,发挥资源优势,力求以最小投入获得最大效益。六是加快企业改革改制步伐。大中型骨干企业都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要突出抓好企业管理体制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采取多种形式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要实行优胜劣汰,提高企业、市场和地区经济的总体素质。乡镇企业要实行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通过完善制度强化管理,提高企业素质。七是要把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作为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重大的技术改造和新项目的实施,必须经过严格的决策程序,要认真总结过去许多项目仓促上马、急于求成,而结果决策失误造成重大损失的教训,要向科学决策要效益。

    3、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我国是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贫乏的发展中国家,人口、资源和环境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制约因素。为适应这个现实,我们在推进现代化建设,发展地方特色经济中必须更好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调整农业结构,搞农业产业化经营,无论种养加,都不是孤立的,都应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结合起来,要在加大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同时,有计划、分步骤地退耕还林(草),绿化荒山荒地,恢复林草植被。有的地方在发展畜牧业方面,把过去单纯的放牧改为圈养,有效地保护了林草。有的地方搞农业综合开发,既形成了养羊养牛和粮食基地,又绿化了荒山荒坡,治理了小流域。有的地方把发展旅游业与基础设施建设、植树造林结合起来,和发展观光农业相结合,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有的地方在沙漠上搞开发项目,既治理了沙漠,使人进沙退,又发展了农林产业,发展了生态经济。发展特色经济,对于有矿业资源的地方来说,必须防止矿产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务必有统一的合理的规划。老能源基地的小矿则应让位于大矿。既要合理利用,也要保护资源,还要注意矿区的环境保护。发展地方特色经济,必然加快小城镇发展,在小城镇建设中务必十分重视保护耕地,节约使用土地。

    4、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各地发展特色经济的必由之路。发展特色经济,是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促进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实行国家、集体、个人、私营、外资相结合,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发展生产力的良好契机。应坚持按照党的十五大精神和《宪法》的有关规定,在市场准人、税收政策、筹资融资和社会负担等方面,给非公有制经济以平等待遇,促其发展。

    5、把市场导向和政府协调相结合

    市场机制,这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这只手可以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的调节作用。市场通过价格信号,调节生产和需求,使资源在生产的各个环节之间进行分配。企业必须搞好市场调查和预测,在市场中找好各自的定位,根据市场需求,根据市场反馈信号调整生产经营决策。市场通过竞争,使成本低的生产代替成本高的生产,把资源配置到较好的环节中去。发展地方特色经济,无论是传统优势产业技术创新,还是新兴产业的发展,在开发项目和投资方向、投资方式和规模。企业组织和运作、产品生产和销售等方面,必须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按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进行竞争,法律和政策要保障市场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充分发挥“看不见的手”在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但也不应忽视政府的作用。政府可从规划、协调、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近几年来的实践说明,各地确立区域特色主导产业,无论是发展效益农业也好,还是规模化的特色工业也好,政府在规划布局,促进区域间的产业合理分工,进行自觉的调控和引导,发挥管理的功效,功不可没。所以一定要把“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结合起来,才有利于把握地区经济的特色。当然发挥政府的作用,并不意味着企业和经济工作部门及企业领导者,不必依据自己的力量,发挥主观能动性。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必“等”和“靠”,而是要充分地自主、自立、自创。

    (二)发展战略要分类指导

    如上所述,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资源和人文基础差异很大,加之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所以各区域要针对中小企业发展存在的主要矛盾,采取分类指导的原则。

    1.东部中小企业发展以调整结构为主

    我国东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已经越过了成长期,正向成熟阶段迈进,因此集聚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发展环境也比较好,目前的主要矛盾是结构升级。结构升级的主要方向有三:一是产业结构升级;二是市场结构调整;三是组织结构嬗变。一般来说,经济规律有其自身的作用,只要不去人为地阻止,终究会缓慢地向前发展的,会自动地发生转变的。人虽然不能消灭或创造规律,也不能违背规律,但可以认识规律,利用和遵循客观规律,并运用相关政策来促进这一转变。人的能动作用正表现在这里。东部中小企业发展的结构升级规律,使相关政策有了用武之地。

    其一,产业结构升级政策。按照产业性质,可分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我国东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正处于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变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是,资本的原始积累基本结束,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社会游资比较多,以至发生持币待投的现象。这时政策应当顺应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鼓励向更高产业层次投资。这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产品结构的调整;第二是生产手段的改进。具体地说相关政策应当鼓励开发新产品和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一是为了鼓励新产品开发而加大企业科研投入,以及鼓励企业提升生产技术水平而加大技术改造,应当在税前列支。二是凡为此向银行申请贷款,银行方面应优先考虑,信用担保机构应优先提供担保,并给予贴息优惠。三是积极利用国家科技创新基金,特别是新产品开发,要争取更多地列项,使新产品开发成为推动东部中小企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要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帮助企业熟悉申请程序,正确填写申请报表等。 四是凡在新产品开发方面做出成绩的,应予以税收优惠。开发出本省新产品,可免税一年;开发出国家新产品,免税二年;开发出世界新产品,免税三年。五是大力开拓技术市场建设,加强专利登记、转让等服务;支持社会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开发新产品和提升技术提供帮助,鼓励大学、科研机构等,和企业建立紧密的业务关系。

    其二,市场结构调整策略措施。这里说的市场结构,主要是指产品销售市场。东部中小企业产品销售市场要逐步以国内市场为主,转向以国际市场为主。这是应当是我国中小企业走向世界的主要内容。我国企业走向世界,应当以产品销售走向世界。因为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这是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优势。国外厂商到中国来投资,在很大程度看上了中国低廉的活劳动成本。而我们自己更应当利用好这一优势。假定不是这样,而是到国外直接投资,那么走出动的是资金和智力,这些都是我国的稀缺资源,也是应当加以保护和利用的。中国企业走出去主要是产品销售出去。所以,东部中小企业要以国际市场为目标市场,实现这一目标市场能够促进东部中小企业的大发展,也可以为中西部中小企业腾出国内市场空间。为了更好地开拓同际市场:

    第一,大力培育产品经销队伍。中国产品要走出去,就必须建立畅通的商业渠道。要在充分利用国际商业渠道的同时,大力建立中国自己的渠道,目前在这方面还很不能适应中国产品走出去的要求。所以,要鼓励中小企业到国外设立产品销售窗口,也鼓励有大批的人到国外去开设商店,把销售中国产品的商店开满世界各个角落。要充分利用社会服务体系,为产品经销商了解国际市场走向、熟悉国际市场交易规则服务。

    第二,鼓励运用各种销售方式,将产品销往世界各个角落。管理无定式,产品销售也无定式。要从实际出发,怎样有利就怎么干,可以直销、代销、购销、“三来一补”等,也可以直接在国外开设商店。对于产品销售地,眼界要开阔,不要仅仅盯住某些国家,或者全都涌向某些国家。要尽量分散,使世界各角落都有中国产品。欧美是我国产品的传统市场,还要下大力气开发南美市场、非洲市场、东欧(独联体国家)市场,亚洲市场也不应当忽视。我国产品价廉物美,发达国家消费者欢迎,发展中国家消费者更欢迎。

    第三,要充分利用国家设立的中小企业产品国际市场开拓基金,到国外参加产品展览、推销等活动。自己条件不具备的,可以请服务机构协助,也可多家联合行行动。特别应当发挥行业组织在开拓中的作用。

    第四,要落实涉及产品外销的优惠政策。要建立出口信贷,要资金方面保证出口产品生产的需求。要按照现行政策,落实出口退税,并保证按时、足额退税;还要贯彻国民待遇原则,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

    其三,推进企业组织结构调整

    随着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的经济发展环境的变迁,企业组织结构亦应不断调整。这里,除了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外,企业组织模式也会发生变化。

    第一,产权结构股份化。在发展初期,中小企业的产权构成以独资为主,但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以及为适应增强市场竞争力的要求,企业间不可避免发生联合兼并,以至形成产权结构股份化。这种变化,也具有融资方面的意义。由独资向股份化转变,是企业跃上新台阶的标志。我国东部经过近20多年的发展,许多中小企业已经具备了产权结构股份化的条件,问题在于经营者要有这方面的意识,自觉地实施这一战略性转变。同时,作为地方政府也要顺应这一规律的要求,实施这方面的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兼并联合,以更快实现企业股份制改造。为此,要采取相关政策,鼓励发展产权交易市场等服务机构。

    第二,企业空间布局集群化。目前东部不少地方已经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乡)一品”,甚至“一县一品”,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同类产品生产企业的相对集中,向集群化方向发展。这种集群发展形式有很大的优越性,一方面便于形成产品及相应的生产资料集散地,另一方面有利于发展专业化协作。东部很多地方的企业集群形成了开发区,存在问题是过多、过滥。开发区的发展一定要做到“三结合”,即经济开发区、小城镇建设、专业市场相结合。

    第三,生产加工专业化。要深化专业化分工协作,以更大限度地提高生产效率。专业化分工有利于节约投资,有利于技术进步,有利于产品质量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实际上,专业化分工协作也是工业发展成熟阶段的标志。东部发展专业化分工协作的条件基本具备,目前所缺乏的是政府导向性政策措施。

    第四,企业组织虚拟化。所谓企业组织虚拟化,是相对于产品生产加工而言的,就是企业重心放在科研和销售方面,主营产品开发和销售,产品生产则以委托加工的方式交由其他厂家完成,以形成两头大中间小的“亚铃型”企业。相应地也就会出现一批反向发展的企业,即专门代为加工的企业,这样的企业可以称为“纺锤型”企业,它是企业组织虚拟化的异化形式。

    第五,冢族企业管理现代化。我们这里说的家族企业是指产权构成以冢族资本形成的是独资或合资企业。这样的企业不是说就一定不好,而是说它易于形成家长式的管理。家长式的管理特征是任人唯亲,大家长一个人说了算,轻视管理制度的作用和地位等。这样的企业不一定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垮掉,但一定长不大。家族企业要很快成长进来,一定要克服家长式的管理,尽快向经营管理现代化过渡。包括:一是不能以职权、待遇、关系等,排斥高素质的人才,一定要搞“五湖四海”,这是企业致胜的根本;二是扩大资本来源,以稀释家族资本,使企业资本构成社会化;三是经营管理制度化,绝对杜绝大家长一个人说了算的现象,实现制度化管理;四是不适合参与管理的家族投资者,可以安排一般工作,连一般工作也不能胜任的就只能当股东;五是建立适应现代企业要求的经营理念和文化。

    2.西部地区应在优化环境方面突破

    我国东西部经济差距主要表现在中小企业的发展上。从目前态势看,存在着差距继续扩大的趋势。现在对于西部来说,是下决心解决问题的时候了,扩大差距的趋势越发展越对西部不利。对于西部来说,目前最为重要的是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

    其一,坚定发展自己的信念。西部很多地方对发展自己信心不足。表现在将农民脱贫致富的立足点建立在输出劳动力上。这是一种权宜之计,也是下策。如若将此作为主要方式,自己永远发展不起来,本地经济难以振兴,落后面貌改变不了。所以,应当将鼓励农民外出打工作为临时或补充办法,而建立起发展自己的坚定信念。对于外出打工的人员,也作为振兴本地经济的一种资源看待,即鼓励打工人员回家乡办厂开店,凡这样做的视同外商优惠;鼓励在外打工人员为家乡建设提供信息,招商引资,有功者给予奖励;鼓励他们为推销本地产品服务,能转为经商更好,能牵线搭桥的也给予奖励。

    其二,把经济振兴的重心转移到大力发展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战略轨道上来。西部虽然经济发展不快,居民收入低,但不少地方政府却严重地存在着对中小企业发展不感兴趣的现象,企图以发展大企业为捷径,很快改变落后面貌。认为西部虽然落后,但只要上几个大型企业,GDP很快就上去了,因而对发展中小企业兴趣不大。当然,能发展大型企业也是好事,但是愿望是一回事,有没有可能发展大型企业则是另外一回事。同时,即使有可能上几个大项目也难以解决富裕劳动力的就业问题,难以实现普遍富裕。特别是难以安排大量的农村富裕劳动力,难以实现农民快速增收。事实证明,西部上大项目机会不多。与其如此,还不如将发展重心转移到发展中小企业上来,而且应当以发展私营经济为主。实际上,西部和东中部的差距不是大型企业的差距,而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差距,是私营经济的差距。所以,西部应当立足于本地实际,下决心优化环境,辅天盖地发展中小企业,特别是动员农民大量参与到非农产业的发展中来。

    其三,减轻负担,阻断恶性循环链。优化环境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减少税费。由于西部经济落后,地方财政收入偏少,普遍存在入不敷出的现象,加之政府官员急于实现政绩,因此就对企业课以重税,同时无限制地对企业实行行政性收费、以及行政以外的收费,或者罚款等。这样恶劣的环境难以促进企业很快发展起来,税费源近于枯竭,财政就越困难,越困难就越收,越收……,形成难以终止的恶性循环圈。为了加大对西部的支持力度,中央财政转移支付逐年增加,这也许不能彻底改变西财政困难的局面,但至少吃饭困难得到缓解,这就为阻断上述恶性循环圈提供了微弱的可能。从加快发展西部经济着眼,西部政府是否可以以此为契机,从减少企业税费开始,不断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要切实贯彻国家相关政策,减少老、少、边、贫地区的税赋;同时营造小气候,给予企业一年左右的试办时间(不收税);尽量减少行政性收费;非行政性实行零收费。

    其四,降低中小企业进入门槛。西部地区富余劳动力多,就业难,因而城乡居民收入低,特别需要实现以增加就业为主的经济体制转轨。实现转轨,就要从降低就业门槛做起。特别是微、小型企业,更应当实行“多与、少取、搞活”的方针,使更多的人从中找到饭碗。具体地说:一是要改革微、小工商户都要审批注册的传统做法,实行先干起来后登记;二是降低开业条件,对微、小型企业实行“五不”,即不规定注册资金,不规定营业范围,不规定有一定比例的专业技术人员,不需要专门营业场所,不收取任何费用;三是城市建设要为增加就业提供方便,不要一味强调所谓“城市形象”,将适合于就业的小商辅、街头摊点等加以整顿,搞大商店、超市、连锁等,否则一边是所谓的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另一边是老百姓吃不上饭,严惩脱离实际;四是为适应增加就业,所有银行都应当开展“小额贷款”业务,帮助筹措就业资金,各级担保机构也要适应增加就业的要求,开展小额贷款担保;五是减轻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的条件和费用,西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农民的非农参与率太低,为了加快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就要降低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的条件和费用,其中包括子女入托、上学和原城市子女同等对待,对占地户、拆迁户、灾民、水库移民等税赋和收费优惠等。

    3.东北振兴要转变观念

    东北是我国重要工业基地,但改革开放以来发展不够理想,振兴东北老工业对于更快推进我国小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现在,国家确定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并已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这只是为东北振兴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但是能够实现东北振兴的关键还在于转变观念。特别是在中小企业的发展上,要打破常规,来一个“辅天盖地”,在大力创业和大量增加就业的同时,提高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并为大型企业发展提供市场。

    第一, 缺少中小企业。相比之下,东北不缺大型企业,而缺少中小企业。据

    相关资料,2002年大型企业数量在全国的位次分别为辽宁省第5位,吉林省第17位,黑龙江省第14位。而中型和小型企业数量的位次分别为辽宁省第12和10位,吉林省第18和20位,黑龙江省第17和22位。 三省中型和小型企业在全国的位次全部低于大型企业,假定不要说超过就是赶上大型企业位次,那么对于东北振兴就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证明,没有大中小型企业共同发展,就没有广阔的就业基础,也缺少人们共同富裕基本条件。

    第二,和上一个问题相联系的是,大型企业多必定国有企业比重大。国有企业比重大就意味着民间投资不足,这带来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投资的需求,二是整个经济缺乏活力。在我国, 民间投资是投资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弥补我国投资不足,满足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对投资的渴望。长期以来,国家对东北投资较多,形成大量的国有企业。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化,不是说全部,就大多数国有企业来说,活力不强,竞争能力弱, 从而导致东北这个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经济最强的区域之一,日渐衰落,这才有振兴之说。所以东北要振兴,就要调整经济结构,增加民营经济的比重。这也就是说,振兴东北光有国家支持是不够的,还要动员民间资本参与进来,拓展新的增长点。

    第三,通过发展中小企业,形成一支庞大的创业者队伍。发展中小企业要鼓励创业,因此政府要为创业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良好的创业环境的最大特点是公平竞争,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诞生和成长,通过不断地淘汰和更新,一大批创业者队伍成长起来。这是企业家的后备力量和坚实的基础,是企业家的摇篮,保证了企业家的供给。东北在长期的经济发展中,成长起来一批国有企业的经营者,但缺少民营企业家。民营家的特点是从最基层起步,在市场竞争中摸爬滚打,炼就了企业家豁达、干练、睿智、胆略,成为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中坚力量。

    第四,东北发展中小企业条件优越。东北自然资源丰富,加之长期作为国家工业基地发展起来的工业基础,以及在工业发展中锻炼出了大批人才等。此外,从整体上看东北教育比较发达,大中专教育体系完备,在全国处于中上水平。还有大批水平较高的研究机构,不少研究成果处于全国领先水平。这些都是发展中小企业的优越条件。

    第五,转变观念,落实措施,中小企业发展起来就意味着东北振兴。一是政府思想要明确,坚决将发展中小企业作为振兴东北的一大战略,下决心抓好;二是城乡齐动员,充分发挥一切力量发展中小企业,不设门槛,不论谁办企业、不论办什么样的企业,都予以支持;三是发挥离退休人员的作用,像上海、无锡等地那样发展退管经济; 四是发展大中小型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协作,使其相得益彰,互为市场的作用得以发挥;五是鼓励国有企业富余人员(特别是科技人员)、政府公务员等,出来领办中小企业,工龄待遇等保留三年;六是利用边界线长的特点,发展边贸。
400-883-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