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文化企业文化
勇立潮头创大业
更新时间:2015-08-24 17:44:02  |  点击次数:15443次

记甘肃华厦建业集团公司董事长张全虎

企业家是企业的灵魂,每一个成功的企业背后都有一个成功的企业家。甘肃华厦集团奋斗和发展历程就证明了这一点。他们之所以能成为全省建筑行业的姣姣者,就在于企业有一个优秀的指挥官,定西市政协委员、市工商联副会长、甘肃华厦集团公司董事长张全虎。
甘肃华厦集团的前身是通渭二建公司。十年前,因受资金不足、设备老旧、技术薄弱等诸多问题的制约,曾一度出现了生产举步维艰,经营难以维继的被动局面。1992年,张全虎从基层脱颖而出,受命于危难中,出任公司董事长,面对困境,他不讲条件,没有气馁,而是带领职工艰苦奋斗,拚搏奉献,经过近几年的不懈努力和忘我奋斗,公司已经成为年施工产值5000多万元,工程优良率80%以上的省级施工企业,在通渭县是能排上名、叫得响的大型建筑骨干企业,是集建筑施工、建材生产、食品加工与经营为一体的综合性集团,集团公司设有6个职能部室,下设7个工程公司,控股甘肃通渭飞天粉丝有限公司、甘肃恒昌建材有限公司、甘肃百利达门窗有限公司3个子公司。企业由小到大滚动发展,职工人数从不足1000人很快增加到3000多人,建筑设备不断完善。目前集团公司已拥有各类大型机械、车辆等设备289台(辆),架杆、模板等周转材料780吨。净资产3560多万元,有流动资金2956万元,公司现有工程技术和经济管理人员156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3人,中级以上职称的32人,取得资质项目经理的25人,其中具有二级资质项目经理的16人,在省内建筑行业中独树一帜,声誉日增。有这样一组数据可以说明他的成绩,1991年,公司施工产值仅290多万元,利税16.65万元;2001年,全公司实现产值3500多万元,利税235.9万元;2002年,全公司实现产值达到了4200多万元,利税达到289.4万元;2003年,全公司实现产值5600万元,实现利税367.4万元。公司连续多年被评为甘肃省优秀施工企业,甘肃省“重合同守信用”单位,先后创“飞天奖”工程4项,省优工程3项,市优质工程26项。2002年至2003年,由于华厦集团在安置就业方面做出了优异成绩,被省工商联合会、省劳动与就业保障厅授予“安置就业优秀单位”。2000年以来,连年被省上评为全省“诚信守法企业”,全国首批500家“守合同、重信用”企业之一。张全虎本人也连年被地、县授予优秀企业家和优秀乡镇企业家称号,是甘肃省第二、三、四五届连续四届“全省优秀乡镇企业家”,甘肃省优秀施工经理等殊荣。
张全虎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抓市场,提出“靠质量,靠诚信,靠实力,站稳通渭县,辐射周边地县,开拓兰州市”的经营战略,组成以领导带头,总部牵头,项目部出头的承揽任务大军。成功地在省城承建了中科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冰芯试验楼和西固热电厂福利3区9号住宅楼两项标志性工程,即将竣工的兰州万盛花园主楼与西南国际大酒店相邻,可与其篦美,该建筑已被评为甘肃省优质工程,以其独特的殴式设计造型,深受用户的青睐,也为公司赢得信誉和知名度。同时,在公司上下全方位推行项目法施工,做到一切管理工作按程序办事,责任到人,目标到人。扎实的质量管理,给公司带来了可喜的回报,良好的社会形象又为公司创造了一个稳定发展的大好机遇。几年来,公司在兰州市、酒泉市、瑜中县、通渭县等地承建的工程均以质量高、进度快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质量合格率达到100%。如今,“把优质的建筑产品奉献给社会和人民,定项工程优良率达100%,顾客满意率100%,质量与进度以质量为主,信誉与效益以信誉为主,精心施工,预防为主”已成为公司长期的质量方针,并渗透到公司管理的方方面面,成为公司发展的坚强动力。从2001年起,他毅然决定在公司上下宣贯ISO9000族标准,培训人员宣贯标准,从持续改进质量和管理的高度出发,高标准、严要求。2003年,一次性顺利通过了ISO9001—2000质量体系认证,成为全县第一家取得国际认证的企业。
追寻华厦建业有限公司几年来的发展足迹,有一点十分引人注目,这就是不断引进新技术,开发高效益的新产品,发展壮大公司经营规模。1992年对公司原砖厂进行的技术改造,使生产能力由原来的800万块提高到1200万块;1996后建成涂料生产车间,适应市场需要,提高了综合竞争能力;1997年投资兴办钢铝门窗厂,填补地区门窗行业空白,2001年又引进大连实德塑钢门窗全自动生产线,不仅为企业引来了先进技术,也大力推进了全区门窗行业的发展,改变了落后的生产模式,提高了产品的科技含量。而且,随着我国西部开发的展开,基础设施及小城镇建设速度加快的需要,这些技术改造及产品的市场前景是不言而喻的。更值得称道的是,1999年整体收购了破产的原国营通渭粉丝厂,组建成为甘肃通渭飞天粉丝有限公司,这一决策在研究论证初期,公司上下有些人很不以为然,认为原国营企业未能搞好的事情,现在由我们乡镇企业来搞,困难风险是不是太大了些,面对这些顾虑,张全虎深入调查,研究市场行情,分析技术、人力资源状况,对公司上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反复强调该厂省内外已形成的品牌优势,我县已有的原料资源优势,多年形成的管理和人才资源优势。他认为,经营企业重要的就是要不断开拓创新,开拓创新是有风险,但拒绝风险就等于拒绝了成功,况且有600多名失业职工正在企盼着它的新生……,在他的劝导和主张下,公司上下统一了认识,制定措施,通过山东、民乐等地考察研究同行业厂家的生产经营状况,对前道工序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于1999年9月顺利完成投料试产。并迅速占领了新疆、甘肃、四川、陕西、湖北、东南沿海等16个省区市场,该公司恢复起动的5年中,企业资产不断增值,职工工资年年增加,各项经济指标一年迈出一大步,至2003年底,企业拥有资产3200万元;生产纯豆粉丝4500吨,淀粉360吨,蛋白粉1200吨,实现工业产值5200万元,实现销售收入4800万元,利税360万元,支付员工工资460万元。2003年,产值、销售均突破了1000万元大关,当年,企业实现利税80多万元,员工的每月平均工资达到480元以上,已安置下岗失业职工300多名,为全县乃至全市工业企业的典范。通过在公司上下实行全方位的改革,企业在技术革新、内部管理等方面上了一个新台阶;改造后的蛋白粉生产项目以其优质的品牌在市场上十分畅销,同时,十分注重产品质量、经常教育员工树立品牌意识和市场意识,并身先士卒,站在市场的前沿,走南创北,开拓市场,2002年,飞天粉丝顺利通过甘肃名牌复审;2004年元月,飞天粉丝又被确认为免检产品;从而使“飞天”粉丝这一甘肃名牌产品重新走向了市场。
对于引进技术,新上项目的难度,通渭企业界有句很流行的说法。“项目建成之时,即是企业倒闭之日”。张全虎却认为,“不找项目就是等死,不能坐以待毙”。正是在这一精神鼓舞下,在1996年股份制改革的基础上,针对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问题,1999年,公司又进行了以明晰产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主的深化和完善股份制的改革,并着手组建集团公司,从而使企业向集团化经营迈进了坚实的一步。在今天人们的眼中,由于华厦建业有限公司业绩辉煌,再谈十年来企业面临的各项重大抉择,已是昨日之事,无所堪忧。现在,华厦建业有限公司已经组建成为拥有三家全资子公司,两家联营子公司的企业集团,形成集建筑施工,粉丝、淀粉及蛋白粉生产经营,建材生产经营、钢铝、塑钢门窗加工安装于一体的多元化,跨行业生产经营格局。面对同行业钦羡不已的目光,华厦公司职工的自豪更是不必多说。然而作为主要决策者,十年再谈到这些涉及企业生死存亡的往事,张全虎感慨犹存。他说,作为企业的领导者,每项决策都必须,也应该具备前瞻性和必要的高度,必须忍受“曲高和寡”的寂寞,同时还要有一种献身精神,一种对企业高度负责的责任感。
张全虎爱才如命,把选贤任能、营造企业生命之源放在首位,在企业逐步形成一个良好的人员培训、录用、考核、晋级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并与区内同行及大中院校建立联系,每年有计划地引进具有真才实学的毕业生。在用人机制上大胆改革,打破常规,大胆发现和启用人才,将一大批有知识、懂专业、善经营、会管理的年轻人提拔到重要岗位。同时系统建立了对干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干部的收入与责权利挂钩,使广大干部增添了竞争意识。在分配来的毕业生中,采取在实践中培养,有意压担子,考核上岗的办法,使他们在市场竞争中逐渐挑大梁。近年来,国企人才流失,已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在甘肃华厦集团公司,这一情况却不同。张全虎重视人才,用一句话表达了这种情结:企业不怕“天塌”,就怕“地陷”,如果人才都走了,企业还怎么能搞好呢?华厦建业有限公司的技术管理人才不走,其他岗位职工也很少有主动要求离开的,在一个有着良好经营机制,人人都能感受到美好前景的企业,又有谁愿意放弃而离开呢?
十多年过去了,张全虎经理那股精神旺盛劲不减当年。风雨兼程,矢志不渝,是对他多年来的工作的真实写照。几年来,他很少休息一个节假日,感冒发烧吊瓶挂在办公室是常有的事,有急事拨掉针头就走,谁也挡不住。妻子埋怨他,更多的是心疼他,可他却说“我既然挑起了这幅担子,就不能放下,得一直挑下去,而且得挑好”。他对自己是这样的无情,而对职工的“友情”和“温暖”却是大家有目共睹的。1997年以来,他就计划改善职工居住环境和工作环境,千方百计改善职工生活。目前,已有20多名职工住进公司家属楼,职工的收入也排在地县建筑系统国有企业的前列。今天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企业,是十分不易的。这也是一个有作为的企业家,在普遍感到困难的情况下,依然坚守职责,不退缩,不气馁的精神境界所在。救助失学儿童,他第一个慷慨解囊。希望工程,他第一个捐资捐物、义务投工投料修建校舍;他是一个有着义胆柔肠的热心人,多年来本着一个仁爱之心,他和他的同事们把辛勤办企业赠来的60多万元的血汗钱慷慨用于捐资助学,扶贫济困、惠及后人、造福乡里。在工作面前,他有天塌下来不弯腰的韧劲,但面对家乡的贫穷,面对一个个失学的儿童和被病魔缠身的人们,他却忧心忡忡,挂念在心,常常从自己并不高的收入中节省一部分尽力救助、奉献爱心,这几年,经他救助的失学儿童有100多名,特困家庭20多户,救助金额达8万元。他还挤时间为劳模过生日,走访患病职工,广大职工从领导的关心中体验到组织的关怀,他们情系企业,与企业同舟共济。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正如张全虎所说,搞好企业,既要有科学的态度,还要有不懈的精神追求。正是从他的身上,职工看到了成功的希望,看到了企业发展的美好未来。
400-883-1981